13 June 2020

W23 2020 暗瘡已謝的第二十三週

暗瘡上週連還在下爬出現,
意想不到暗瘡貼十分有效,
貼了四日四夜,
暗瘡已謝,
留下印印。

Concealer是時候出動。

Clé de Peau的concealer神級就是神級,
只需點幾點在印印上,
自信心隨即返晒嚟!




聖堂重開公開彌撒。

某晚來開會,
很久沒來,
有回家的感覺。





到了参與彌撒當天,
遇到很多熟人。






彌撒前幫忙量體溫。




彌撒後幫忙清潔。
表姑媽都是第一次用這類掃把,
也不知怎樣把抹布貼在掃把上。




沒有路過Soho一陣子,
更冷清了。




本年第一個黑雨後的早上。




晚上沒有下雨,
很多人湧到海傍。




有人散步,
有人跑步,
也有人用散步的速度來跑步。




來到街口的Pizza Express happy hour。





明明用Eatigo訂坐有限時優惠,
到了付款之際,
卻收正價。

同一事件發生過兩次,
個人大膽推測是餐廳齊心搏大霧的,
不像是一人的疏忽。




很久沒光顧金華燒味。




價格比起附近的燒味店高。
不過近期的齊心抗疫飯盒十分抵食。

而堂食環境依然舒適。




其實吃瀨粉都是不宜在外吃。

筷子,刀叉,匙羹,手腳都搞不好,
論盡非常。

以下右手面是是龍邦的叉雞瀨。




又見到盧兜粽。
以前盧兜粽粗不過某人的手,
但今時今日就粗過了。

原來某人條手鏈亦都鬆了不少。




買了一隻最細size與家人試試。




一面吃一面記住一隻粽=八碗飯。




其他「粽」類。




今週的零食:

友人送的杏仁條。 
由於每天只能吃半條,
因此跟有心人承擔風險,
甚至有人為食到想表姑媽風險轉移。

 



赤柱Pam's Cookie中,
個人認為最美味的還是咖啡味。




永樂街天樂烘焙的蛋撻麻麻地。
其實個人都是麻麻地喜歡此店。




閣麟街剛開業的APT.
每天早上7點30分營業,
其實中上環開七點半的咖啡店並不多。

 



第一次路過時就被這件almond croissant吸引了。

 



結果買了一件兩個人吃。
個人口味問題,
對表姑媽來說,
Pret a Manger簡單的almond croissant已足夠好了,
(該店最近牛角包加了一蚊。)





W23被Suntony一個廣告吸引,
少喝水的表姑媽也想買支來暢飲,
不過表姑媽已戒買膠樽飲品好幾年了。

有時都會想念Contrex water
UCC 1公升的無糖咖啡,
calpis water, 
甚至Kirin午後の紅茶等等。







9 June 2020

洪師父牛肉麵 x 海南 ~ 嘉咸街的點點回憶

嘉咸街那棟「豪宅」有幾間食肆。




試了「洪師父牛肉麵 x 海南」。





牛肉麵與海南雞飯同時存在的話,
表姑媽揀十次都應該會揀海南雞飯。




有時會故意忘記轉白飯,
但今次沒有忘記。
以下這一碗轉了白飯才是表姑媽的。

坐在對面那位認為轉白飯不如不吃海南雞飯,
並說︰   又唔係成日食...

梅菜扣肉,
東坡肉,
紅燒元蹄
椒鹽鮮魷,
炸豬扒,
菠蘿油,
西多士,
吃的時候,
總會說:又唔係成日食...




常說「又唔係成日食」的人最易肥。




海南雞飯不能說是很美味,
只能說是抵食之選。






外賣豬軟骨飯。




外賣海南雞飯。
見到盒中再有小盒,
真不好意思。




餐廳位置不易找。





此「豪宅」是社區重建項目:


重建前在嘉咸街吃過泰菜,
睇番篇blog,
樓都拆埋



原來表姑媽都有好幾篇雲咸街的舊blogs

2007年的嘉咸市場,
13年的變化都幾大。


Tuk Tuk和Green Waffle依然存在,
聽說Tuk Tuk已轉手,


由越式法包後,
變為比利時Waffle店。
之後一度成為New Zealand 餐廳,
好快亦消失了。




麻辣燙由嘉咸街搬去奧卑利街,
吃過一次已沒有再光顧。



「四川大平伙」寫blog以來沒有光顧過,
現在位置搬了,
找天試。









7 June 2020

潘明記 ~ 是飯敍,不是飯聚

約了3名友人飯「敍」,
不是飯「聚」,
來到灣仔「潘明記」。




去年6月末短「敍」時表姑媽在敝BLOG曾這樣記「敍」,
期待再有機會(母語溝通 )交流,
結果一年後的六月再「聚」。




當晚隔籬枱的母語交流絕不比我們這枱遜色。




等人齊時端來餐前小吃。




表姑媽少見「菜譜」這兩個字,
菜單或餐牌較常見。




雞絲粉皮先出場,
芝麻醬沒有慳住慳住。




麻辣豬耳加辣,
確是有多多麻少少辣。
(註:表姑媽認為有少少辣。)




友人想吃魚,
酸魚或水煮魚都可以。

既然有得揀,
表姑媽當然揀水煮魚。
萬一揀了酸魚,
那就不知點樣好了。

吩咐餐廳這一客水煮魚必要加辣,
表姑媽唔流汗唔俾錢。

落單那位面有難色,
可能心知唔慌辣得去邊,
萬一呢條友真係唔俾錢點算?

端來時跟隔籬枱的一客水煮魚賣相相比,
只是多加了幾粒花椒罷了。

根本不麻不辣,
剛才的麻辣豬耳比起這客水煮魚,
麻辣的層次更為明顯。

間中表姑媽開罐沙甸魚都辣過這客水煮魚。
真是「閂冷氣」!




本來打算拍下流汗前VS流汗後的照片的。
結果汗都冇滴,
乜心機都冇。




之後出場的三個餸由友人點。

宮保明蝦非常脆。

可能本人少吃宮保明蝦,
覺得味道非常甜,
是甜到漏。

想起六年前香港話劇團的一個劇目「都是龍袍惹的禍」,
在台上炒宮保雞丁,
回想起都覺得香噴噴。




薑汁芥蘭。




半隻樟茶鴨配饅頭。

表姑媽應該是第一次吃樟茶鴨,
吃了一件都嫌多。




埋單轉場。

通常飯「敍」(「敍」舊)都有下場的,
而飯「聚」(「聚」舊)一般是沒有下場了。

這是個人對「敍」與「聚」的分別。




結果下場是行過隔籬兩個街口飲了一杯, 
表姑媽以為可以揸mic而非揸酒杯的。

想得這麼理想,
註定有劫數破壞甜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