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July 2014

美孚之行 ~ 饒宗頤文化館


5月17日(六),表姑媽最喜愛的17号。
本來打算當日去郊遊的。
足足下了一個月雨,
天氣陰晴不定,
計畫去大潭水塘之餘,
同時亦計畫好萬一落雨,
Plan B為參觀「饒宗頤文化館」。

17日的早上,
沒有下雨,但雷暴警告,
結果棄Plan A,取Plan B。

饒宗頤文化館,
前身是荔枝角醫院。
由美孚地鐵站B出口,
上到路面,沿路也有不少指示。
去到青山道過條小馬路即到。


「荔枝角醫院」。




館內劃分為上區,中區及下區。


饒宗頤教授銅像。

饒教授對學術及藝術研究廣泛,
最令表姑媽覺得「型」是他精通甲骨文。


11點開始導賞,
導賞員帶領参觀下區的藝術館,
有饒完頤教授的展品,
當日的主題展覽為黃景強博士的
「健行隨筆 - 景強思詩集」。

展品中是黃博士遊歷世界各地的照片及詩詞創作,
再配上他的友人師兄師弟們為他的詩詞寫的書法。



這個荷花池從水的倒影可見雲影,
追尋朱熹的境界︰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導賞員再帶我們來到「保育館」,
細說百年使命。




意見書。


文化館的接待處及禮品閣。


由「中區」俯瞰「下區」。


中區有展覽館,
當日展覽了百年香港的舊照片。
職業病發的表姑媽,
見到照片中的Caption有一個字同樣地出錯了兩次。
就是「徙置區」誤寫成「徒置區」。


餐廳門口。







竹,赤條條,很性感。


再到「上區」參觀。


鳳凰木。




很久沒見過雞蛋花。




差不多遊覽完畢之際,
竟遇上黃景強博士親自導賞。

機會難逢,怎能錯過。
他說,欣賞中國文化,不用讀中文,也不論出身。

而他亦提到他用的是Leica相機。




文化館內有一餐廳,「銀杏館」也。


星期六中午,
在沒有訂位的情況下有枱,
都算幸運。



4個人點了4個Set一齊吃。

中湯西湯,沙律任吃。

條Grissini是任吃,卻不會令人想吃完再吃。



粟米都幾鮮甜。



中式選擇中揀了一個炒雜菜。


另有一客油菜附送糙米飯。
不過碟菜比糙米更粗糙。


又係飯!
不過是Risotto。


餐廳經理力推的甚麼斑。
都幾好味。


魚的另一角度。


最後表姑媽點了洛神花茶,
卻想起蔡少芬。


離開文化館,
做了一份問卷調查。
全日最歡迎表姑媽是場內的衰蚊們。


還以為當日下雨,
我們有備而戰,
可是館內的5小時沒有下過雨。



既然來到美孚,
當然要去「多多」朝聖。

別人在擺花街的「泰昌」前留影,
表姑媽在百老匯街的「多多」前留影。



沒有買鳥結糖,
但買了包包。


當日在美孚由10點半玩到5點半。
遇上相機沒有電,
所以大部分照片由手機拍。
下次有機會再來。





7 July 2014

竹園海鮮飯店 ~ 好玩又好味

今次小學同學「二世祖」由美國回港十多天,
我們見了四次面。

一開始,她就嚷著今次回港要食海鮮,
特別是瀨尿蝦及蟶子。

食海鮮真是考起表姑媽,
最終由「二世祖」決定設局於上環「竹園」。




自己沒有印象有沒有光顧過上環「竹園」,
但小時候跟家人去過一次跑馬地的「竹園」,
及廿幾年前表姑媽入場「玩下馬仔」期間,
都有同當年的富二代去食過飯。



星期二的晚上,
上環「竹園」不是很多顧客。

如網上所說,
客人大部分都是熟客。
(即不是遊客。)

可能當晚不是很忙,
服務真是好到不得了。



是晚一行三人,
點菜由「二世袓」話事。

點了兩隻紅燒乳鴿,
一開四。
果然沒有「成隻上」那麼滋味。


(表姑媽又舊事重提!)
有兩次在某校舊生會的中菜部吃炒蟶子,
表姑媽都夾不到蟶子,
不知是不夠數還是有人夾多了。

「竹園」幫我們三人分好每人一隻,
穩陣!



「二世袓」最恨食的瀨尿蝦出場。

被椒鹽埋沒了。



浮面後再拍照。


是次三人食瀨尿蝦,
遇著一個死懶鬼,要剝殼寧願不吃。
加多一個對穀類敏感,不能用手觸摸殼。

「二世袓」亦好樂意幫我們剝殼。



剝到最後一隻,
餐廳服務員幫手。


當然他很快手地完成。


三丁友點了一客四至六位用的
鮮蟹肉八寶冬瓜盎。



賣相都幾好。
不過湯始終是湯,
表姑媽用兩個字來形容︰討厭



對表姑媽來說一碗都嫌多,
但最後還是整個冬瓜盎沒有食剩,
可見我們食量有幾驚人。


椒鹽鮮魷。



是近期吃過最好味的百花釀蟹拑。


以下照片由「二世祖」提供。




餐廳送的水果。


甜點也是餐廳送,
共送了五個甜點 (但只影了四個),
主要由「二世袓」清晒。

好評如潮的榴槤布甸。


芒果布甸。



表姑媽都吃了不少的椰青布甸。


燉梨。



這餐飯鳴謝「二世祖」請客,
整體好玩又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