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June 2017

雲南阿老表黑山羊湯鍋米綫 ~ 老表即是old friend?

某晚來到佐敦上海街「雲南啊老表黑山羊湯鍋米綫」。

是次第四次還是第五次光顧,
每次光顧,
價格總有調整。

仔細望下個餐牌。
發現「老表」的英文原來不是「Cousin」,
而是「Old Friend」。

請教一下內地朋友,
他說「老表」沒有「close friend」的意思。
但是「阿老表」是「同胞們」的敬稱。




那麼此店不是「雲南啊  老表」,
而是「雲南  阿老表」 才說得通。




羊肉米綫有大細之分,
每次也是吃細碗的,
很多時見隔籬枱叫碗大的三個人吃。




涼拌豬耳,
有人嫌個汁辣,
用米綫個湯沖一沖,
嘥料。




口水雞個汁跟涼拌豬耳是一樣。





餃子只得兩款選擇,
是日揀了豬肉餃子。
個人認為自家製餃子是此店最好味的,
可惜沒有羊肉。



加上自家製辣椒醬。




又是涼拌,
酸酸辣辣的涼拌土豆絲,
最理想還是只要辣不要酸。






話時話,
老表令表姑媽的童年變得更多姿多彩,
小時候跟表姐表弟
(沒有表哥,也沒有表妹)一起玩,
一起做功課,
做勞作,
打排球(「排球女將」小鹿純子那個年代,
並非「青春火花」蘇由美的年代),
扮香港小姐 (林良蕙冠軍那一屆 ),
如果沒有老表,
自己個妹又點會得閒陪我癲。

再者,
如果沒有表弟,
也不能成為表姑媽。


























14 June 2017

La Lune ~ 永和街重聚


連續好幾年的除夕都在永和街「La Lune」或「Ole」午餐,
http://billcoolma.blogspot.hk/2015/01/la-lune.html
隨著畢生摯友遠離永和街之後,
現在久不久會來Happy Hour,
而今時今日餐廳每逢週二, 六有Live Music,
都幾Fun。

某晚與畢生摯友飯聚,
揀了「La Lune」,
還說好以後摯友與表姑媽的飯聚,
不用花時間再去想地點,
就去「La Lune」。


* * *

頭盤的田螺迷你酥盒,
最佳食法就是成粒放入口大啖大啖地咬。
摯友勸表姑媽不用扮有儀態,
特別在她面前。




近期少吃麵包,
覺得這個麵包烘得鬼咁好味。

差些有衝動來多個Round,
表姑媽還是忍住扮細食。

(不能成功扮有儀態,
扮下細食都得卦!)




雖然某名廚說過「是日餐湯」有幾可怕,
不過出得嚟外食,
還要顧慮萬年油,萬年醬,萬年湯嗎?





主菜有三個選擇,
過去現在將來跟摯友總是喜歡上同一款主菜,
有時會故意揀不同的各自試試,
試完之後交換再試。

(表姑媽說的是晚餐的主菜,
沒有其他隱喻的。)








要求餐廳把廚房有的甜品全部攞晒出來。

是晚共有三款甜品,
三款外表都好堅,
不是求其是但開個雪櫃攞件雪到「實的的」有甜味的東西來敷衍一下,
然後叫你食完好快快趣趣埋單走人的那些甜品。







食完飯再坐多兩粒鐘,
摯友和表姑媽就是好多是非要傾。
餐廳不但不會趕客,
還送上一杯之後再一杯。




飲完再飲之後的9小時後去體檢,
痴線。





是晚除了畢生摯友之外,
還有另一名同班同學出席。
當年表姑媽要不是中四留班,
亦不會認識她們。

如中學時代一樣,
表姑媽和摯友一面吃飯一面講晒粗口,
那位同學就是靜坐著傻笑。

而表姑媽留班的那一屆 ,
明年(2018)年就是中五畢業30年,
摯友是舊生會幹事,
她努力地邀請當年畢業的同學,
校長及已移民忙於湊孫的老師們來参加畢業30年的聚會。

摯友當然知道表姑媽有幾討厭以前間中學,
所以沒有邀請表姑媽出席。
就是因為她沒有邀請表姑媽,
表姑媽偏偏想到時出席。



13 June 2017

夏雪 ~ 紫薯waffle 2.0


承上文,
離開士美非路熟食中心後,
來到厚和街「夏雪」。

吃飽飯不久,
吃不下甚麼,
喝了杯sparkling coffee。

當日是「走飲管日」(No Straw Day),
平時不多喝凍飲,
沒有飲管也不覺甚麼。




餐廳老闆吧?  
卻自稱靚仔咖啡師很健談,
遇上說話比他多的表姑媽,
他也投降了。






跟靚仔咖啡師提到2015年初曾光顧,
他說兩年幾來,
不論食物質素,
餐具,
賣相等不斷改良,
    慫恿表姑媽試其2.0版Waffle。






紫薯是此店的signature,
可是本人對紫色有一定程度的嫌惡,
縱使端來時香嘖嘖,
視覺上卻沒有帶來甚麼驚喜。

視覺上吸引不到表姑媽,
味覺才是最實際。


Waffle入口鬆脆,
確是更勝從前1.0舊版。

自家製的豆腐雪糕才是無敵。





某幾間日式拉麵店,
飲到最後一滴湯,
就會見到「最高的喜悅」或者「多謝」;
而吃完這個Waffle就見到個心心。






在計劃下次跟邊個邊個來吃Waffle之際,
另一個邊個邊個又話一齊去吃Pancake,
我想我會掛念豆腐雪糕多一些。


12 June 2017

煮廚 ~ 膽固醇超標孖寶

某晚來到堅尼地城,
揀了士美非路市政大樓熟食中心的「煮廚」。

飯後GOOGLE才知道「士美菲路」的原名是「士美非路」,
英文是「Smithfield」,
而非「Smithfield Road」。


* * *


膽固醇超標孖寶之金沙鮮魷,
越邪惡越快樂。

餐廳推介茅根竹蔗水,
當年穿校服出來食飯都不會飲D咁嘅嘢,
不要再說了,
毛管棟!







表姑媽要求加辣的木桶辣椒花甲,
餐廳怕我們受不了。

表姑媽不介意坐我對面那位受不了。





人不多,
來多一個白菜仔已吃不下了。





餐廳的「是日推介」四個餸都是表姑媽喜愛的。
(當然不是指茅根竹蔗水)


11 June 2017

FAT CHOY ~ 不時不食


寒舍附近有間社企餐廳,
今年農曆年前名字改了做「FAT CHOY」,
一直都不知為什麼叫「FAT CHOY」,
斷估不會是「發財」那麼俗氣吧,
縱使本人都幾想發財。






某個「晚上」來到「FAT CHOY」,
事前選定其午市套餐。





先來一杯仙人掌汁,
味道像楊桃。






仙人掌來自青協的有機農莊。





Lunch Menu 有沙律有餐湯,
當晚可以試到的就只有磨菇湯。

餐具顏色與磨菇湯十分襯,
湯還未入口,
這個賣相已令表姑媽很欣喜。







大大隻,而且都有好多隻蝦的意粉,
綠色的火箭菜加上紅色的自家製茄汁,
又紅又綠好舒服。







事前拜託要煎得卜卜脆的Pork Belly,
配上青協農莊的小唐菜及車厘茄,
還有pumpkin purée risotto,
口感十分豐富,
當然亦都美味非常。







以下這個Risotto表姑媽於去年十月份於
「FAT CHOY」前身「ORGANIC 21」吃的,
當時都覺得不錯。







未食完餐飯就已經好想約腳再來,
邊個同邊個應該會有興趣的。

飯後終於明白「FAT CHOY」是甚麼意思,

F:新鮮
A:手工做
T:質感

CHOY: 菜的粵語發音

總之就是「不時不食」,
表姑媽初初還聽錯了「唔熟唔食」。









4 June 2017

Throwback Thursday之小學同學聚舊



有小學同學一家三口由美國回港玩,
表姑媽於Throwback Thursday設局聚下舊。

吹雞約腳,
人數不斷增加,
最後共十五位出席,
當中有同班(甲班)的小學同學,
也有隔籬班(乙班),
同學的家人,
舊街坊,
教友等等,
總之坐埋一枱大家都是胃食人。

當中三人帶了五支紅酒出來,
除了兩位小朋友沒有喝酒,
十三人都是酒鬼。







雖然聚舊的重點並非美食,
還是揀間很少失準的餐廳。


事前擬定的菜單。







上圖的草稿版菜單與下圖終極版菜單由不同人寫的,
二人都有一手好字。

正所謂字如其人,
表姑媽都能寫出一手
連自己也看不懂的字。






率先出場的是鍋貼大明蝦,
遇上影相夠快的飯腳真好,
大明蝦入口時還是熱辣辣脆卜卜。





餐廳事前問定有幾多隻乳鴿成隻上,
如不預早聲明,
通常廚房是一開四的。

席間不乏外表很紳士,
談吐很淑女的朋友,
卻聽到有一人說現在不是講儀態的時候,
結果一致通過十五隻乳鴿全部全隻上。






印象中第一次吃焗釀蟹蓋,
不能判斷好還是不好,
只是沒有食到「嘩嘩聲」。






記得在4月中旬Good Friday的當日,
受難紀念禮儀後在聖堂遇上兩名教友,
竟問我幾時搞個冬瓜盅飯局。

當時一下子不知比甚麼反應,
一來當時好肚餓,
二來冬瓜盅飯局要約一圍人,
話約就約咩?

因為食神眷顧,
事隔兩週後就開始約腳搞是次飯局,
而冬瓜盅是必吃的。


今夏第一盅冬瓜盅出場。
料多過湯水,
當中湯料有夜香花,
有人笑某人說成夜來香,
其實夜香花的正名就是夜來香。




銀芽跟粉絲都是表姑媽喜愛的,
所以表姑媽很喜歡這一客海鮮銀芽炒銀絲,
可是餐牌上沒有這個菜,
不預定的話就吃不到。







就是多麼Buttery肥美的芥蘭炒龍躉球,
想夾多舊嘆下都遲了。





近期與友人外食,
已很少吃雞了,
心照。

是次菜單當中有一客鹽焗雞,
連個雞胸都又滑又嫩。

個胸不夠滑,
臉頰幾白滑都是徒然。

有人掛住傾計沒有跟表姑媽爭雞肶,
所以表姑媽拿拿臨夾了來吃。






薑芽鎮江骨出場時,
以鎮江骨的氣勢定會認為他是主角。

錯了!

實際上夾了一口之後,
大家都會認定薑芽才是主角,
鎮江骨只是配角。

甚至有人覺得鎮江骨可以不用同台出場也可。

其實表姑媽有少少戥鎮江骨不值。
不過可能鎮江骨根本不太在意,
其本身亦不是一個喜歡出風頭的人,
跟某人不一樣。






表姑媽既然有追蹤「大嘥鬼 (Big Waster)」,
現在很多時出席飯局都會帶定個吉盒,
個人不會認為好失禮,
又不是一上菜就話PACK定一盒帶走留番第二天吃。


是晚只有荷葉飯吃剩了,
不是荷葉飯不好,
而是已經由頭踩到尾,
仲後生咩?







最後出場的是焗蓮蓉西米布甸。

既然在座那麼多舊街坊,
不得不提上環電車路的「鑽石酒樓」,
當年中上環不是很多酒樓可以吃到西米布甸的。




慶幸餐廳食物沒有失準,
服務又體貼。

是晚最觸動的,
並非15隻乳鴿,
15件鍋貼大明蝦或
15件焗蟹蓋出場時的震撼,
而是看見大家重遇時
面上流露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