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April 2013

盛八 ~ 想念日菜的一週由日式燒烤開始

某一週,份外想念日菜,
某天去完醫院探病後回家休息片刻,
晚上9點後再出動吃宵夜,
揀了「盛八」。

當晚入座時已經9點半,
餓到看不明「盛八」那個十分複雜的餐牌,
所以隨意地點了一份二人套餐就算,
連個套餐有甚麼吃也不知。


Salad先來,
都算幾大份。



芝麻醬豆腐。




三文魚卷。
3款前菜都算可觀。







轉入直路,一大盤未熟的肉類出場。
有牛肉,牛舌,雞肉,蜆肉,蝦,蠔,及另有一些菇類。





這隻是甚麼蠔?









菇類慢慢「興」。





要剝殼的蝦。




看著逐一熟到爆開的蜆肉。




「撲」。




「撲」聲「四」起。




朋友全晚出手幫忙。
表姑媽坐著等食。



燒完所有肉類之後,
茶漬飯出場。

單憑外表,表姑媽沒有想過是如此美味的。




最後出場的是布甸,
都差不多11點了,
好好的布甸,為什麼要加幾滴Strxwbxrxy sauce,
所以表姑媽的那一份要求換過。




其實事前表姑媽並不知道中環開了間「盛八 」的,
縱使每天都經過擺花街。





少吃日式燒烤的表姑媽,
覺得是晚的宵夜甚滿意。

更滿意的是同行朋友燒埋兼夾埋到表姑媽隻碟,
不用懶鬼表姑媽操勞。

嘻嘻!!


21 April 2013

清明向西行

雨紛紛的清明節,
上午返工,
中午約了兩位朋友在中環集合,
之後搭「叮叮」向西行。

去到堅尼地城總站,
先行去爹核士街(Davis Street) 找車軩人推介的「Bistronomique」818,
該店剛巧中場休息。

之後向海傍方向行,轉右的「Boulangerie Bistronomique」,
同名的麵包甜點咖啡店卻擠滿了客人。

出奇地有張枱剛交吉,
我們一行三人等也不用等就有位了。

麵包三文治剛沽清,
兩位朋友叫了咖啡及兩件看上去不太吸引的甜點。
表姑媽顯得十分惆悵,
只得甜的嗎?

餐廳負責人剛經過,

推介表姑媽必吃該店的Caesar Salad,
好!  就一於試試。


端來的Caesar Salad多了幾舊魚(anchovies),
C
aesar salad是否應放anchovies向來具爭議性。
不過連「crouton」英文怎樣讀都不太肯定的表姑媽,
當然懶理甚麼爭議,話之佢加片Jamón ibérico (想創我個心了)。

吃了兩件看上去不太吸引的甜點的兩位朋友,
見到表姑媽的caesar salad如此標青,
所以點了一客green salad試試。

本身這個green salad不是不好,只是跟caesar salad 就是比了下去。





表姑媽是日揀了French Press. 



第一次在西環喝咖啡。


 
咖啡店2樓可以包場的,
表姑媽借意行上去818。
(不過沒有拍照)




喝完咖啡行了一陣,
5點左右,啤酒癮上身。

電車路見到大大間「Jaspas 」,
表姑媽還是想試一些細店,
行了入去一條叫厚和街的細街  ,

路過一間充斥草味花園般咖啡店,
有墳墓feel。

再行見到紅磚外牆,名叫「Belgica」的酒吧。
感覺良好,行入去818。



原來是一間主打比利時啤酒的餐廳。


餐廳負責人給我們iPad Menu,
不過表姑媽最清楚自己想要甚麼,
根本不用看Menu就點了飲品。





Counter位圍著不同啤酒品牌的的杯墊。







 
點了一客mussels三個人分。




表姑媽見識少,比利時只識一個城市,Bruxelles。





比利時象啤(粉象啤) - Delirium Tremens.





下試有機會試試,睇下跟泰國象啤分別如何。




最喜歡這類型的細細間餐廳,
下次有機會再來喝喝啤酒。


 




下次再落西環時,
不知到時又有甚麼新發現呢?

16 April 2013

幸福平安


香港國際電影節第三十七屇了,
今年表姑媽沒有留意。

有位日本朋友多了張戲票,
誠邀表姑媽齊齊欣賞。

先在尖東幸福中心的「一平安」集合。
唔講唔知原來「一平安」是香港第一間日本拉麵店,
於1984年開業,長崎風味。

表姑媽一直以為油麻地的「横綱」是第一間本地的日本拉麵店啊。

而表姑媽人生第一次吃日式拉麵是當年在Sogo地庫的Food Court,
吃拉麵同時也會叫幾舊「紀文」魚蛋吃的。

當日表姑媽的叉燒拉麵(味噌湯底)加一個角煮飯。
而朋友吃了此店「 売上No 1」的長崎ちゃんぽん。




在科學館睇的電影叫「祖之根」,
是一部311之後,講述80歲的故事主人翁如何重建家園。




電影放映後,池谷導演Q&A環節。



食完碗麵,睇完套戲,
感到平安就是幸福。
再老土啲講句,家人齊齊整整,平平安安,「求」就有嗎?
根本就是可遇不可求。


14 April 2013

乾旦路 .My Way



乾旦路是一部documentary,
拍攝分了兩部分,
7幾年前拍下當時只有11歲的譚穎倫夢想成為粵劇旦角。

之後由卓翔導演接力,

拍攝17歲的譚穎倫在表演(興趣+事業)及學業的選擇。
家人大力支持,可是有一天聲線出現了問題,
再唱不到子喉,唯有以平喉繼續延續自己的夢想。

表姑媽對這位年輕人說以下這兩各句說話感同身受︰
錯了就給人罵,
但做對時,就沒有人讚。

而另一位故事主人翁王侯偉,
同樣是自細喜歡粵劇,
是旦角,
可是沒有家人支持,
但他還是繼續行這條路。

在舞台上,兩人經常有合作機會,
在台下,兩人也互相扶持。





此電影出現了兩條問題︰

1.  藝術是可有可無嗎?

2.  當知道前面的路沒有未來,我們還會選擇走下去嗎?



第一條問題,
繪畫音樂舞蹈... 甚至被譬為第八藝術的電影,
表姑媽沒有一項有研究,

藝術可能不是在每一個人心中有生存價值,
但藝術確是注入在每一個人的生活。
藝術就是一面鏡子,反映了本身,周圍發生的事物。
所以表姑媽不認同王侯偉的媽媽說藝術是可有可無。

第二條問題,要是換了︰

「當知道吃了這東西會肚痛,我們還會選擇吃下去嗎?」

答案是︰只要喜歡那東西的話,吃了中毒都會選擇吃下去。

只要是自己喜歡,當知道前面的路沒有未來,還是會繼續走下去的。



散場後有座談會,
導演提到這是一個社會/行業的抗爭故事,
把夢想放低,
還是把喜歡的繼續堅持。









































 

10 April 2013

ABC ~ 又食又飲又玩,人生幾何?

三月份某星期五的晚上,
與好友,好友的好友及好友的表弟,一行4人來到「ABC」。

好友的表弟帶了兩支紅,
表姑媽帶了一白一甜,
當晚竟然沒有飲「Stella」。

「ABC」剛轉了新MENU,
試下 Roasted rack of lamb with herbs crumb.  

個人覺得好味非常。
伴碟配菜(Ratatouille and Kipfler potato) 個人認為可以消失也可。
其實本人並不知道「Kipfler Potato」中文是甚麼?




Romesco de Peix ~ a catalan seafood stew. (西班牙辣汁煮海鮮)

個汁辣辣地,好開胃。

PS:  「ABC」的menu上,打出來的是「Romesco di Peix」,是typo吧?!




當晚oyster只有一個選擇 ~ Fine de Claire




由於沒有預訂,
想再吃多其他Seafood都沒有貨了。




所以Gary建議我們在「陳財記」叫一客椒鹽鮮魷。
而當晚的椒鹽鮮魷又幾好味。



無論menu如何轉,Roasted suckling pig是定番,
而表姑媽也一定點來吃。




麵包真是一個人吃4個都嫌少。




Sauterns配甜點。

 



 

Mille Feuille. 




Apple Strudel.

本人並不知道「Strudel」是甚麼外語。 
一直當它是德文啊!



「ABC」指定必吃甜品 Pavlova。



大晒冷!!
不過意猷未盡,還有壓軸。



壓軸的是raspberry soufflé。 





壓軸再壓軸的竟然是「陳財記」的炸豬手。
用來送埋支甜酒。




食完餐飯,好友,好友的好友,好友的表弟來寒舍,有人在寒舍廁所嘔,看來嘔了起碼三次。

好友個表弟是咖啡機專家,
順道指導一下表姑媽如何使用部咖啡機(二手,別人送的)。
可是指導之後表姑媽幾個星期也沒有掂過部機了。






在寒舍吹水吹到一點半,
之後走了去Karaoke,
足足一年沒有唱K,
唱到朝上5點半Karaoke打烊。




晚七朝六,夠晒盡興,
又食又飲又玩,
人生幾何?

以表姑媽這個年紀,
下次還頂得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