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April 2012

第36屇香港國際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今年是第36屇了。

選擇太多,本人的熱衷程度不及10月的香港亞洲電影節,11月的香港同志電影節又或者12月的香港法國電影節。








每年電影節的小册子總是印刷精美,值得收藏,可是本人已經找不到舊的放了在哪。





以下是第一屇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小册子。 (拍攝地為大會堂)




今年的焦點影人是陳可辛先生。


其實本人只睇過陳可辛早期執導的電影。
最喜歡的「雙城故事」,睇到不知幾熟。
另一部喜歡的是電視播時睇過幾次的「甜蜜蜜」。

雖然幾次都只是睇過「甜蜜蜜」的下半場,卻十分喜愛,可是今時今日在市面上找不到DVD。
今次電影節才是本人第一次由頭睇到尾。

片中有位演員講了幾個泰文單字,嘻嘻!! 表姑媽聽得明!!!


為何當年會錯過了「甜蜜蜜」?
在「雙城故事」這套電影內有答案。











也有很多陳可辛作品的展品。

「十月圍城」的模型。




睇完電影後,陳可辛導演與觀眾的Q&A。
當晚沒有帶相機。


 

 

 
「晚9 朝5」。







「金枝玉葉」。





除了「甜蜜蜜」之外,另外揀了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的「零用錢」。

1976年的作品。
開場2/3都是睇到觀眾哈哈大笑,也有觀眾們笑到拍手掌。
接近尾聲,用鏡頭交代了一名細路的身世之後,又傳來陣陣哭聲。





本人只欣賞過François Truffaut的「400擊」,當年還特意走去巴黎市的「Rue François Truffaut」。








http://blog.yahoo.com/billcoolma/articles/17602

至於「四百撃」的經典場面,表姑媽都有樣學樣的。





8 April 2012

東涌 <-> 大澳

4連休的第二天,由東涌行了去大澳。

可能已經行過3次的關係,上斜落斜,上樓梯落樓梯,跟每天的生活也差不多,不算吃力。

當然是日天公造美,天陰陰又未至於落雨,有風不悶熱,所以除了有一段路(接近大澳的)個人較為吃力之外,其餘路段尚可接受。

不過為什麼朋友們行爛石不怕滑倒,面不改容,而我就一步一驚心?
是我太肥?



近這兩年,竟然來過大澳4~5次,今次是最多人的。

皆因前大澳警署改裝的酒店已經落成。

排隊上餐廳飲返杯冰凍啤酒。



有人畏高,坐這部電梯都不敢向下望。





差館總是有這個塔,不知是用來做甚麼。

 



餐廳環境不錯。
是日全院滿座,熱鬧非常。





行完山當然飲杯凍啤。





餐廳職員十分忙碌,但也十分親切。
當本人拿起相機拍照時,餐廳經理還主動問是否需要幫忙替我們拍大合照。
不過表姑媽第一沒有拍大合照的習慣,第二就算拍大合照也不假於人手。

於是回答經理︰大合照就不必,跟您合照又如何。

想不到經理那麼熱情,即時擺好POSE跟本人來個合照。




看不到晚餐價位如何,不過要是人少少的晚上,感覺都不錯。
 



行山的中途 (最後45分鐘)經過3間小食店,跟上次一樣,光顧同一間。

早上才割下的生菜。




煎蠔餅。





另一客走了蔥的煎蠔餅。




餐蛋出前一丁。






算是古董的暖水壺。



 
 
有蔥的蠔餅夾到最後一件,清!!

圖右下的辣椒油是外賣的。 
 




開朗婆婆坐定定指揮一切。
還稱本人為「識貨的阿姐」,因為本人很欣賞她炒的辣椒油。





這張枱不錯,下次想坐。
不過不是7 號的。




去到大澳,每間賣小吃的店(或檔)都是排著長龍的。
來到一間凍飲沒有加冰的茶餐廳喝茶,不過本人不喝凍飲(酒精除外)。
 




背後講人總是不好,不過只要細心留意一下,
不難留意到茶廳老主持人沒有炒辣椒油的婆婆那麼開心。

不多說了,免得人家告我誹謗。




晚餐回到東涌的「新華都」。




好想把這個水壺據為己有。








縮了水的椒監鮮魷。





聽說MOQ是一斤,但是一斤也很奀。





蒜蓉蟶子。

 




鹽焗雞。慶幸地味道算是比外表好。




有菜出現,確是不是由本人負責。




食完飯天都未全黑。




行去「新華都」時是潮退。







見到這款木板橋就有點怕。



 
 
 
 

離開東涌前在戲院前喝一杯。
戲院容許在店內吃爆谷,所以買了最細的。





其實很了4小時山,沒有停過口。
沿途吃了砵仔糕(多紅豆)。



 
 
 

街名令人有點遐想。










今次有兩個人放了飛機,有人提議下次去「塔門」,不知難度如何? 
印象中全程也有太陽兄照住呀!!!
我是否應該say no?

7 April 2012

Carnage.躁爸爸狂媽媽


入場原因︰ 一年前欣賞過香港話劇團的「豆泥戰爭」,而電影版由Polanski 執導,而兩名女演員也是自己喜歡的,就是這樣吸引了我入場。


電影的對白及話劇版分別不大。

話劇版全程坐在客廳,而電影都有少少走廊,廁所及廚房景。
話劇版全程都是4位演員,而電影就多少少。

(不過後來先知走廊開門的鄰居是導演Polanski,而他的兒子也有份演出的。)


可能個人頗喜歡Kate Winslet,所以不太覺得她把這個角色演得很討厭及很假。






在片中出現了很熟悉的東西,就是鋼琴上的粉紅色練手指的琴書,
睇完套戲都練一練先,不過沒有A DOZEN A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