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February 2015

銀都 / 美都 ~ 懷舊冰室

某個週日來到薄扶林道,
之後於華富邨午餐。

連鎖店舖就免了,
試下一些老店舖吧。

揀了「銀都冰室」。

是日午餐有5-6款選擇,
環顧四周,午餐賣相毫不吸引,
揀了一客炸魚薯條。
結果賣相味道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 ~ 把鬼。


奶茶(少奶)中規中矩 。



問下親切的員工阿姐還有甚麼必吃,
她推介豬扒包。

表姑媽講到明乾巴巴的話唔會比錢。


豬扒沒有乾巴巴,
不過個自家烘麵包就有點怪,
有片蠟似的。


冰室格局都幾懷舊。


不過感情呢樣嘢,
您有不代表我都有。


見到表姑媽最喜愛的Iron Man。



收銀那位小姐,
不似是員工,
似是二代(或三代)吧,
她的談吐不見大方,
面口亦沒有其他員工(阿姐)友善。


水吧



自家製的包包,蛋撻椰撻外表不見出眾,
相都懶得影。


印象中很久以前到過華富邨一次,
當時班中有位同學不舒服,
表姑媽送了她回家,
當年華富邨的感覺跟眼前的很不一樣。



提到懷舊冰室,
有次古希臘文上課前,
在電影中心附近的「美都飱室」吃了碗麵。




同樣都是懷舊風。


「美都」的服務員雖然面上沒有可掬笑容,
但並不冷漠,
而且做事爽手兼醒目。


有時見到不是發自內心的笑,
不是更可怕嗎?


個麵跟綠色百葉簾幾襯。


懷舊冰室但又要好味,
表姑媽認識的不多,
近期印象較深的是西環祥香
找天搭港鐵再去試下。

20 February 2015

Still Alice.永遠的愛麗絲

有人想睇「Still Alice」,
就不如一齊睇。



99分鐘的故事,
講述50歲的大學教授Alice由病發,
拒絕接受,惟有接受,病情每況愈下,
家人態度的變化,一一盡現。

經常有人講,
個天比您的,係咁多就咁多,
您依家唔用,遲D都會用。
您一早用到盡,之後唔駛用。

原來腦都是一樣,
所以表姑媽的一位朋友間接地
提醒表姑媽不要記埋一些無謂嘢。

 能夠擁有不錯記憶力是表姑媽唯一強項,
要是連這一點都拿走,
有點神傷。

Alice說寧願自己生Cancer,
比起腦退化,可以病得更加有尊嚴。

連想抱下個孫,
個女婿都要請示︰is it a good idea?

想起Grandma,
她的腦袋在最後的日子也沒有退化過,
依然聰明伶俐。





想不到2015年第二套入場睇的電影都是在九龍區。





鹽田梓(仔)

11月中旬的某星期五,
首次踏足西貢鹽田梓 (又名鹽田仔) 。



從資料上知悉,
鹽田梓村有300多年歷史,
當時以曬鹽為主。


而由1841年,教廷派了神父來香港傳教。
而1864年就有神父來到鹽田梓。

島上的天主堂名為「聖約瑟小堂 」,
於1890年落成。


於2005年重修後,獲得
聯合國教育科科學文化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優良獎」  。


島上的有機菜。
聽說種菜的肥料(雞糞)是來自荷蘭。


行到某個地方,臭到一個熟悉的香味,
對! 是雞屎藤。

小時候,阿嫲 (父親的母親)  有次不知去完哪裡,
帶回來雞屎藤用來做「雞屎藤糕」,
那個濃烈的氣味,
臭遍全屋,至今難以忘懷。



在聖堂外,
有個籃球架,
而表姑媽被那張白色的膠櫈吸引住。



聖堂外有一個鐘。
只要敲一下,鐘聲徘徊良久。

佛門聖地的鐘聲聽得多,
而由天主教聖堂傳來的鐘聲,第一次聽。

聯想到村上春樹於IQ84(BOOK1)提到︰
グラスを軽く合わせると、遠くで天国の鐘が鳴ったような音がした。
(玻璃杯輕輕相碰時,發出像遙遠天國鐘聲的聲音。)

不是來自遙遠的天國,
天國!  就在眼前。




在鹽田梓都見到這些鎖,
不過表姑媽沒有留意鎖上面寫了甚麼,
不知算不算是Love Locks。

聽到有報導說Pont des Arts的鎖太重,
還是要拆啊。



聖福若瑟神父」於1879年來到香港鹽田梓服務。
他在島上服務了兩年就再去了中國的山東。
他喜歡中國,
甚至說過「願意為中國人死一千次」。



當時聖堂的遺址。




島上有一間Retreat House。 
教友們可在這裡「避靜」(靈修)。


房間窗外是樹木及草地。
表姑媽想像不到晚上的景象,
因未見識過。


屋內廚房的一個廚具。
好重手。


在「水井」附近有這個表姑媽稱它為靈芝的植物。


行到島上的最高點,
有個涼亭,可俯瞰鹽田梓旁的小島。



終於來到鹽田梓的鹽田。


在烹飪上,鹽有一定地位。

以前有位信徒朋友經常提到「要做鹽做光」,
「做」是成為,作為的意思。
後來自己再818,其實根本我們就是鹽就是光,
不是成為,作為啊。

「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使它再鹹呢? 
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



薏米就是薏苡的種子。


另有一間舊物屋。


近睇一下,
都不算很舊,
因為表姑媽都見識過啊。



我阿嫲最叻的算盤,
打得響響。
她說計數機會按錯,
但算盤不會。


燒青盆細個時見過,
阿嫲的洗面盆,
阿爺的漱口杯。

放在燒青盆的水,感覺上也特別冰涼。


見到個瓦煲,想起兒時鴨巴甸街口的九叔,
他除了賣瓦煲,也擅長箍煲。
裂咗個煲,箍完可以再用,
不過條裂痕很明顯,
也在意污物藏在條裂痕內,
揮之不去。


當日天氣好好。




在島上有個簡樸居。


入去這個簡樸居前,
先要「低頭彎腰」進入一扇門。
意味著要尊重謙卑。


簡陋到冇朋友。


在茶座吃了一頓豐富的午餐。



魚肉豆卜

細細粒,容易食。
最有誠意是每粒豆卜在的芝麻。


土窑雞

本身喜愛吃雞的表姑媽更加大樂,
又嫩又滑。
(可以外賣的。)



柴燒豬頸肉(木瓜絲)

豬頸肉不論如何烹調總是很少不好味的,
這個配搭又特別新鮮。



菜圃炒蛋,衰在有好多蔥。


蜆肉。


另一個角度。
隻隻有肉,不是「陳財記」啊。



也記不起自己有沒有夾來吃的白菜。


香煎懜仔魚。
(我差點聽錯了懜仔丸)

煎得又香又脆,好好味。
印象中表姑媽第一次見識「懜仔魚」。




菊花茶任添。



表姑媽對粥的興趣好一般。
要是放了菜絲的粥,不接受。


雖然切好晒的水果,
還是吸引不到好日不吃水果的表姑媽。



島上有幾隻狗,
只知道一隻叫小白,一隻叫小黑。
表姑媽當然沒有跟牠們拍照,
遠距離也不會。


上岸時以狂吠地招呼陌生人,
食飯時在餐桌旁行來行去,
嚇到表姑媽死。


前往鹽田梓時攝。


離開鹽田梓時攝。


在島上逗留了短短4小時,但內容十分豐富,
除了可以享受島上的寧靜,
同時也體會了生態教育及
香港教區歷史。